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在现代化环境下,生活生产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不仅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小影响,潜在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对黑臭水体污染的治理是我国当下较为重视的工作,要做好污染治理便需了解当下的污染现状,从中找出污染问题,最终进行针对性治理方法的制定,保障黑臭水体污染的治理效果。
生活生产势必会引发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问题,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下,在部分地区现有人口数量逐步增长的前提下,部分地区内的生活、工业废水污水排放量更大,且部分污水排放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导致了当地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污染,造成了黑臭水体状况。据分析可知,虽我国现阶段大力倡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污染问题的治理,但仍有部分地区中小型的河流常年处在黑臭状态,不仅影响地区形象,更会对当地人群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影响。 一、黑臭水体的污染现状 (一)生态系统欠完善 分析部分黑臭水体可知,河道内本有的不同水生物出现绝迹状况,无法构成完整的生物群落,最终水体的生态系统整体呈现崩溃状况,水体的透明度偏低且较为浑浊,其流动性相对欠佳,自净能力基本丧失,无法对入河的污染物进行消纳,为此水体的黑臭问题便一直无法解决。 (二)污染源头相对复杂 以城区河道为例,部分城区河道有着雨污混接、河道底泥长期不清理等问题,其中的截污纳管设置不够到位,最终便会引发排污问题,带来水体污染。此外,对部分郊区及城中村而言,其污染源头更为复杂,例如当郊区进行畜禽养殖时,部分养殖户未对养殖污染物如粪便等等进行规范处理,将其直接排放至水体河道中,也会导致黑臭水体的出现。 (三)生活生产污水直排 部分地区内的厂矿、生活废水会直接向河流水体进行污水排放,导致水体所受的污染负荷一直较高。在长期排放下水体内积累了多年的污染物,河道底泥中富含了十分充分的营养元素,让水体黑臭的问题更为严重。 二、黑臭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一)内源控制和外源阻断 内源控制在于利用底泥疏浚方式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水质的改善,将水体本身的自净、泄洪功能提升,对水体污染进行有效缓解。但在水体清淤的过程中,会因扰动原因让更多污染物进入水体,不利于水体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稳定。此外,疏浚底泥若未进行妥善处理,便会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发生,因此该方式存在一定治理风险,并非对污染水体的长效性治理方法;外源阻断顾名思义,在于面源控制及截污纳管。分析黑臭水体的成因可知,一般无序排放生活及工业污水便会导致黑臭水体问题。为此要完成治理工作,便需进行源头控制工作,先处理而再进行排放。城市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发生地区,其来源主要是雨水径流内的污染物,而控制技术有如海绵城市有关技术、生态护岸技术等等。对城市而言,面源污染物主要的来源是其水体周边的大量垃圾,为此对周边垃圾的有效清理,便是控制面源污染的重要方式。 (二)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当下我国在修复水环境时,一般采取的物理方式有人工曝气、引水冲刷/稀释等等。以前者为例,该方式在于为水体进行供氧,恢复水底层的溶解氧,对铁、硫化氢或氨氮等物质进行溶解,降低其浓度,实现对水体磷活化及往上扩散的有效抑制,最终限制如浮游藻类物的生长,将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加强。以后者为例,其主要方式在于利用引水方法完成对污染水体的冲污稀释,将流域内的水资源量增加,以此将污染水体的自净功能、流动性增加,强化水环境本身的承载力。引水方式的目标在于将水体交换的速度加快,将污染物于水体内滞留的时间缩短,将污染物浓度指标拉低,最终改善水体的水质。该方式在国内的应用较为广泛,且其效果也较为良好;而在化学方法中,一般利用化学絮凝处理这一技术进行黑臭水体的化学治理。例如往水体内进行钙盐、铁盐等有关化学药剂的投加,让水体内溶解态的磷酸盐经过化学反应成为不溶性的固体,最终使其沉淀于水底底泥内。这一方式能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对水层污染的去除,它的高效性、效率性较强,但相对而言该方式的投入成本较高,需要一定费用,且化学药物的添加若处理不当,便易引发对水生物的危害,最终带来二次污染问题。 (三)生物生态修复方法 生物生态修复方式相对类型较多,以下以生物膜技术、水生生物的投放量方法为例。第一,生物膜技术。该方式载体是天然或合成材料,例如卵石或纤维等等,于其表面构成一类特殊生物膜,该生物膜的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供给微生物更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污染物的强化降解。其主要的反应过程为:首先基质扩散至生物膜的表面,其次扩散至生物膜的内部,微生物分泌产生的酵素会和催化剂间出现化学反应,最终生物膜中排除代谢生成物;第二,水生生物的投放。该方式在于将具备特定功能类微生物往传统形式下的生物处理系统内引入,将有效微生物的现有浓度提高,强化其降解难降解类有机物的能力,将其降解速度提高,实现对原生物处理体系的改善,使其具备更高的有机物去除功能。此外,该方式能促使水体内土著微生物的更快生长,将水体本身的自我降解等功能强化,使其具备更高的自净能力,实现对有机物的更快分解,提高水体内的含氧量,有效解决水体的黑臭问题。此外,也可往水体进行水生动物的投放,例如杂食性、食草性及食肉性鱼类的投放,以及贝壳类动物如蚌或螺等等。该方式能调节水体内不同动物的类别、配比及密度,实现对生态净化系统的稳定,最终改善水体水质。 结束语:结合以上,黑臭水体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出现严重污染的外在表现,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一般在于生活生产类污水的随意排放等,最终导致水体内生态环境受到了负面影响。要解决黑臭水体的污染问题,可选的治理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参考水体的污染状况及条件选择适宜的治理方式,保障治理效果,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连接:http://www.cmiit.net/newss-12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