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藻在户外水库中的大量繁殖会对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它们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阻挡阳光投射、产生毒素,甚至恶化水质,破坏生态平衡。因此,采取有效的物理解决办法来控制蓝绿藻的过量繁殖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解决方法: 1、打捞除藻 打捞除藻是采用人工和机械手段直接将藻类从水体中打捞上岸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无二次污染,适用于藻浓度较高的中小型水体。具体操作包括: 使用网具、吸污机等工具进行人工打捞或机械清除。这种方法能够迅速减少水面上的藻类数量,缓解因藻类过多而导致的水质问题。 在有风的晴天上午,全塘干洒面粉,不计水深,用量为5斤/亩,连续2-3天,然后将面粉和蓝藻的结块后形成的团状物用捞网人工捞除。 如果养殖面积不大,蓝藻爆发得不是特别剧烈的话,还可以用一根竹竿或者塑料管将蓝藻围到一个小角落,在晴天下午在下风处用捞网人工捞除。 2、藻水分离 藻水分离是指采用单一或者组合的物理技术手段将藻水分离,从而将藻类集中处理的方法。具体技术包括: 过滤:普通过滤、微滤和超滤。优点是无二次污染,不足是需经常清理或更换滤网。 曝气增氧:对下层水体充氧以提高其溶解氧浓度,同时破坏藻类的生存环境,影响藻类的悬浮状态,使之向下层迁移,从而抑制其生长。 组合式藻水分离:如“混凝沉淀 + 过滤”“混凝沉淀 + 气浮”以及“气浮 + 过滤”等。这些方法除藻效率高、实用性强,除藻的同时能够携带出大量的氮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引水换水抑藻 引水换水抑藻是一种工程抑藻手段,通过改变原水水体的水量、流速等水动力条件来控制水华的形成。具体方法包括: 稀释冲刷:通过引入大量新鲜水,稀释水体中的蓝绿藻浓度,同时带走部分藻类。 引水调度:利用水利工程调度,增加水体的流动性,破坏蓝绿藻的生长环境。这种方法适用于连通型的湖泊和河流水体,但在实际应用中受来水条件、防洪、发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4、整流幕抑藻 整流幕技术利用水动力学原理改变水体中的能量交换、水团混合及水体分层等过程,从而改变光照、水温、营养盐等藻类生境要素来抑制水华的发生。这种方法对于狭长型河流,特别是对于水深大、流速慢的河道和水库都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相关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另外这种方法还会受航运的制约。 5、生态调度控藻 潮汐式生态调度控藻技术是利用水体分层异重流的特点,在短时间内通过水位的升降来增加干支流之间水体交换,打破水体分层状态的同时支流泥沙含量对藻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分层异重流的且方便调度的湖库水体,具有影响范围广,效果好,见效快,成本低等优点,但工程量较大,并会受到实际工程运行的影响。 6、遮光抑藻 遮光抑藻主要是将浮板、遮阳网等遮光材料覆盖在湖库表面,通过限制光照条件来抑制藻类生长和增殖。这种方法适合在面积较大、受风力影响较小的湖库水中应用。然而,大面积铺设遮光材料实施困难且费用昂贵,还可能会给水体中其他生物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连接:http://www.cmiit.net/newss-35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