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监测方法与监测环境 (1)监测方法的选择 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监测质量。所以,要想获得更为准确、合理的监测结果,还要选用相应的监测方法。一般情况下,监测过程必须要根据国家已制定的标准完成。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业标准或区域标准。若無特殊情况,水质监测不能采用其他方法。 (2)监测环境的控制 当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监测仪器质量均达到相关要求后,还需要注意水质监测环境这一个环节。某些监测方法必须要以某种特殊环境为前提条件,如微生物监测必须要在缓冲间或无菌操作的环境中。所以说,合理的水质监测治疗还必须要依赖于科学的监测环境。 2、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控制 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需要。此外,要确保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保温、通风等都能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保证环境条件不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及操作性。对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保持实验室的环境清洁、整齐、合理布局。 3、从污染源着手来选择水质监测点 监测地区的水文特点是水质监测需要充分考虑的,根据主要污染物的特点,对不同形式的监测进行扩散与分布,监测点的确定也要尽可能地符合区域的地理特性,比如:水质监测的地点为渗坑、渗井,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含水层就具有很大的渗透性,这个地区的水体污染就比较容易成块状。针对这样的区域,监测点的位置设定就应该与地下水流向垂直和向平行,在这样的两个方向上,就能很好的扩散监测污染物。如果污染区域为地区性的渗井或者渗坑,但是这个区域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很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点状污染,这个时候监测点就应该放在与污染源距离最近的地点。 4、培养专业人员,加强队伍的素质建设 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保证。水质监测工作中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监测质量,所以,必须要加强业务培训及岗前培训,严格制定员工考核制度,尤其要注意对关键人员的资格审核。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教育培训要力求提高业务技术,更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业绩。
本文连接:http://www.cmiit.net/newss-669.html
|